职工园地

高速文苑
才艺展示
读书心得
摄影天地
学习交流

品读《人生》: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叩问灵魂

2025-06-24 09:22   作者:承德分公司-指挥调度中心-李忠玲 来源:承德分公司指挥调度中心

这场发生在黄土坡上的人生叙事,不仅是主人公个人的命运挽歌,更似一柄锋利的手术刀,精准剖翻开路遥的《人生》,扉页间仿佛涌来陕北高原裹挟着黄土的风,裹挟着高加林的悲欢与挣扎,在字里行间勾勒出一代人命运的缩影,开了时代转型期青年的精神困境。

高加林如同被困在琥珀中的飞蛾,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挣扎振翅。当他以全县文科状元的身份高中毕业,握着钢笔在乡村小学教书时,知识赋予的优越感与对外部世界的渴望在他心中激烈交锋。命运第一次垂青他时,他凭借叔父的关系跃入县城,在县委大院的办公桌前撰写新闻稿,在阅览室的台灯下翻阅诗集,每个毛孔都贪婪地吮吸着城市文明的养分。然而,一纸匿名举报信如审判书般将他从云端重重摔回土地,那些被知识点燃的理想之火,在现实的狂风中明灭不定。这种撕裂般的落差,不仅是个体命运的无常,更是城乡二元结构下无数知识青年的共同困境——他们如同候鸟,在两个世界间徘徊,却难觅真正的栖身之所。

书中三段交错的情感关系,恰似三棱镜般折射出人性的复杂光谱。巧珍蹲在河畔用白纱布为高加林擦手的温柔,她在煤油灯下纳鞋底时哼着的信天游,无声诉说着农耕文明孕育的质朴爱情;而黄亚萍捧着诗集与高加林探讨《红与黑》的场景,咖啡香气中流淌的文艺气息,则勾勒出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共鸣。当高加林在烟火气与书卷气间撕扯时,实则是在传统伦理与现代价值之间痛苦抉择。他最终选择黄亚萍的瞬间,不仅是对爱情的背叛,更是向现实妥协的精神自戕——他试图用新的情感关系作为跳板,完成阶层跃迁的最后一搏,却在欲望的漩涡中迷失了本心。

路遥笔下“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,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”的箴言,至今振聋发聩。高加林在民办教师被顶替、工作机会得而复失、情感抉择两难的三次关键节点上,每一次选择都浸透着生存的焦灼与理想的挣扎。这种困境与当下“小镇做题家”面临的抉择何其相似:是坚守乡土的安稳,还是奔赴大城市的未知?是为物质优渥放弃精神追求,还是为理想忍受现实的磋磨?这些跨越时空的灵魂叩问,始终拷问着每个不甘平凡的个体。

合上书卷,耳畔似有信天游苍凉的回响。高加林最终踉跄着回到德顺爷爷身边的背影,恰似西西弗斯悲怆推石上山的永恒寓言——人生或许就是一场不断选择、不断试错的苦旅。但正如陕北高原上生生不息的野草,真正的救赎不在于抵达预设的终点,而在于历经沧桑后依然葆有的赤诚之心。当我们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徘徊时,或许更应如路遥笔下的大地般,以厚重的底色承载理想,以坚韧的生命力直面无常,在妥协与坚持的平衡中,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诗篇。


媒体矩阵

微博

微信公众号

头条号

抖音号

快手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