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日的风拂过稻田,沉甸甸的稻穗在阳光下泛起金浪,饱满的谷粒低垂如谦逊的鞠躬。每当看到这样的景象,总会想起那个戴着草帽、挽着裤脚,在田埂间忙碌了一辈子的老人——袁隆平院士。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,让无数人远离饥饿。这份恩情,如同脚下的土地般厚重,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。
初识袁隆平这个名字,是在课本里那张黑白照片上。照片中的他站在稻田中,皮肤黝黑,笑容憨厚,眼神里却闪烁着对科学的执着。那时只知道他培育出了杂交水稻,让粮食增产了许多,却不懂这背后藏着怎样的艰辛。后来才慢慢了解,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,饥饿是悬在千万人头顶的阴影。年轻时的袁隆平在试验田里偶然发现一株“天然杂交稻”,那比普通稻穗多出近三分之一的谷粒,像一道光劈开了他心中的迷雾:“既然自然界存在天然杂交稻,就一定能通过人工培育出杂交水稻。”
从此,他的人生便与稻田紧紧相连。为了寻找合适的不育系水稻,他带着团队顶着烈日,在海南的沼泽地里跋涉,在云南的山林间穿梭,日复一日蹲在田埂上观察、记录。七年时间,他们检查了14万余株稻穗,终于在1973年成功培育出“三系法”籼型杂交水稻,使水稻亩产从300公斤跃升至500公斤。当第一块试验田迎来收获时,捧着饱满的稻粒,这位平日里不苟言笑的科学家,眼角泛起了泪光——他知道,这金灿灿的稻穗里,承载着多少人的温饱。
然而袁隆平从未停下脚步。他说:“人就像种子,要做一粒好种子。”他这粒“好种子”,在稻田里生根发芽,不断生长。从“三系法”到“两系法”,再到超级杂交水稻,他带领团队一次次突破亩产纪录,从700公斤、800公斤,直到向1200公斤发起冲击。即便已是耄耋之年,他依然每天准时出现在试验田,弯腰查看稻穗的生长情况,手中的放大镜已被磨得发亮。有人劝他休息,他却说:“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,穗子像扫把那么长,颗粒像花生那么大,我和我的助手们,就坐在稻穗下乘凉。”这个“禾下乘凉梦”,寄托着他对粮食增产最朴素的渴望,也蕴含了对苍生最深厚的关怀。
他的研究不仅让中国人吃饱,更惠及世界。如今,杂交水稻已在印度、孟加拉国、印度尼西亚等数十个国家推广种植,累计增产的粮食养活了数千万人。联合国粮农组织曾评价他“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”,但他始终淡然:“我是农民出身,我知道饿肚子的滋味。能让更多人吃饱饭,就是我最大的幸福。”
2021年夏天,袁隆平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。送别的那天,长沙的市民自发走上街头,手中捧着金黄的稻穗,高喊着“袁爷爷,一路走好”。稻田里的稻穗仿佛也懂得人们的哀思,低垂着头,如同一片沉默的致敬。
如今,每当看到餐桌上的米饭,总会想起那位让我们不再为饥饿担忧的老人。他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豪言,却用一辈子的坚守,为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写下更温暖的注脚。稻穗低垂,是对土地的感恩;而我们铭记袁隆平,是感恩他用科学的力量,让每一粒粮食都充满希望,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,都有稳稳的幸福。
先生虽去,稻香永存。
微博
微信公众号
头条号
抖音号
快手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