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华的《活着》,是一部读来让人沉默良久的作品。它没有华丽的辞藻,却用最质朴的文字,讲述了福贵一生的苦难与坚守,像一把钝刀,缓慢地割开生活的表皮,露出内里最真实的肌理。
福贵原本是地主家的少爷,挥霍无度,败光家业后,父亲气绝身亡。此后,他的人生仿佛被苦难缠绕,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去,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一头老牛。可他没有倒下,依然每天牵着老牛耕地、说话,在田埂上慢慢走着。有人说福贵的一生太苦了,可他自己,似乎从未觉得这是“苦”,只是平静地接受着命运的所有馈赠——无论是曾经的荒唐,还是后来的磨难。
“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,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。”这句话或许是对福贵一生最好的注解。他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失去,却从未放弃“活着”本身。他对生活的要求如此简单:有口饭吃,能牵着老牛走在田埂上,回忆起家珍、有庆、凤霞时,心里能泛起一点暖意。这种对生命最本真的坚守,比任何呐喊都更有力量。
读《活着》时,常常会为福贵的遭遇落泪,可落泪之后,更多的是对“活着”的敬畏。我们总在追求功名利禄,为一点挫折怨天尤人,却忘了“活着”本身就是一种勇气。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,生活或许会剥夺你拥有的一切,但只要还能呼吸,还能感受阳光,就有理由继续走下去。合上书,仿佛能看到夕阳下福贵牵着老牛的背影,缓慢,却坚定。那背影里,藏着一个普通人对生命最深沉的热爱——不是轰轰烈烈的抗争,而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,依然选择平静地活下去。这或许,就是《活着》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。

微博

微信公众号

头条号

抖音号

快手号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