职工园地

高速文苑
才艺展示
摄影天地

生存的智慧——读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有感

2025-10-27 14:35   作者:承德分公司-指挥调度中心-董美岑

宁静午后,阳光透过书店的玻璃窗,在书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我漫无目的地穿梭在书海中,目光偶然扫过一本名为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的书,封面是苍茫的林海与蜿蜒的河流,仿佛藏着无尽的故事。不经意间,我取下它,指尖触到纸张的质感,便决意带它回家。未曾想,这一翻竟再也放不下。

卷起书页,耳畔似乎依旧回荡着额尔古纳河的潺潺流水。那位鄂温克族末代酋长的女性,以一生记忆为笔,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生命、自然与文明更迭的恢宏长卷。在阅读过程中,虽无剑拔弩张的冲突,却在平静叙述中,屡次被细节中的力量触动,泪眼朦胧。

书中最令人动容之处,在于鄂温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。他们与驯鹿为伴,逐水草迁徙,对每一株树木、每一只飞鸟都充满敬意。狩猎时,他们不贪多,仅取所需;伐木造屋,亦先向树木祝告,承诺来日必补栽。在他们眼中,自然非征服之对象,而是敬畏之母。然而,随着现代文明的铁蹄踏入山林,电锯的喧嚣取代了松涛之声,公路的蔓延截断了驯鹿的迁徙之路,这份古老的平衡被无情破坏。目睹族人为了所谓“更美好生活”而迁入定居点,看着驯鹿因失去森林而日渐颓废,我猛然意识到,“进步”的代价可能是无声的牺牲——那些与自然共生的智慧,那些融入血脉的传统,正随山林一同悄然隐去。

更让我感慨万分的是鄂温克人面对命运的从容与坚忍。书中的人生轨迹无不跌宕起伏,死亡、离别、天灾如影相随:萨满为拯救族人耗尽最后一丝生命力,幼儿在暴风雪中夭折,驯鹿群因瘟疫而锐减……他们却从不放声痛哭,只是将悲伤深藏于篝火旁的沉默中,翌日依旧牵引驯鹿踏入山林。那位叙述者,在经历了丈夫、子女、族人接踵离去的打击后,依旧能平静地说:“我与雨雪相知甚深,已九十载。”这份平静,不是冷漠,而是对生命的深刻领悟——他们明白,死亡非终结,而是归返自然的另一种形式,正如落叶归根,驯鹿的遗骨滋养着森林。

合上此书,我时常想起自己所在的都市。我们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匆忙穿行,习惯了生活的快节奏,却逐渐遗忘了仰望星空,忽视了倾听风声的美好。鄂温克人的生活方式或许“原始”,但他们却拥有我们正在失去的宝贵财富:对自然的敬畏,对生命的珍视,以及对简单幸福的感知。当书中的鄂温克人逐一离开山林,额尔古纳河依旧静静流淌,见证着一个民族的兴衰,也提醒着我们:文明的脚步不应以遗忘为代价,在向前的旅途中,我们需要不时回首,那些被遗落在身后的,或许正是最为珍贵的瑰宝。

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并非控诉之作,亦非怀旧之书,它仅是老人的回忆录,却犹如明镜,映照出我们与自然、传统的距离。当书本合上,我似乎看到了那位老人仍坐在河边,眺望着远方的山林,而额尔古纳河的流水,正带着她的故事,缓缓流向远方,流入每一位读者的心田。


媒体矩阵

微博

微信公众号

头条号

抖音号

快手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