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河北承德,河北省最北部,近年来,围场在阳光雨露下,各项事业蓬勃发展。塞罕坝一年四季,景色各不相同,被誉为“河的源头,云的故乡,花的世界,林的海洋”。在这里,生态之美、文化之美、民俗之美、宗教之美、和谐之美交相辉映、相得益彰,生动勾勒出一幅山清水秀、人杰地灵的美丽画卷。
清代初年,塞罕坝是漠南蒙古两部族的游牧地。蒙古族人认为这是神灵之山,又因这里风景如画,所以称它为赛堪达巴汉。半个多世纪前,由于过度砍伐,这里“黄沙遮天日,飞鸟无栖树”。为改变这种情况,1962年,一支来自全国18个省(市、区)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放弃城市优越生活,开赴坝上地区,与当地242名干部、农民工一起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,进军浑善达克沙地,开始艰苦卓绝地植树造林,防风固沙。经过两次失败,在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、顶风冒雪、夜以继日的努力下,通过反复试验改进机械,对每块地进行研究,对每棵苗进行分析,终于取得了造林的决定性胜利。“1964 年春,全场干部职工齐聚马蹄坑开展会战,饿了就伴着雪水啃冰冷窝头,大干3天,造林516亩,成活率达到 96.6%,开创了国内机械种植针叶林的先河。”
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回忆说,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既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,也是一部催人奋进的精神锻造史。塞罕坝人用生命和汗水建设着塞罕坝林场,“林场还没有建成,死也要死在坝上”的老书记王尚海是塞罕坝人苦干实干,奉献终身的代表,遵从遗愿,他的骨灰被撒在马蹄坑,伴他长眠的松林被命名为“王尚海纪念林”。更有“六女上坝”陈彦娴、甄瑞林、王晚霞、史德荣、李如意、王桂珍等无数各族同胞,“舍小我成大我”,几十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。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,更是一种信念、一种精神,造就的不仅仅是一座“美丽塞罕坝”,更是一座受人景仰的“精神高地”。
从一棵树到一片“海”,塞罕坝各族人民接力传承,续写着新时代的绿色传奇,而那一抹绿色,也走进越来越多塞罕坝人的心里。近年来,塞罕坝机械林场在民族团结方面的工作获得了肯定。昔日贫穷落后的林区,如今已成为旅游康养旅游胜地,展现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时代新画卷。
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,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铸就了“牢记使命、艰苦创业、绿色发展”的塞罕坝精神。

微博

微信公众号

头条号

抖音号

快手号
